字体【

去纪念馆心得体会6篇

分类:范文 日期:2025-02-05 19:56人气:加载中...


在人们愈发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前,很多人都有了写心得体会的习惯,心得体会的力量激发了我们的内在动力,让我们持续向前迈进,以下是职场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去纪念馆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去纪念馆心得体会篇1?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参观党的三大旧址纪念馆心得体会》是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每年的7月1日,总会有一些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自发到此,以各种方式纪念那段封存的历史,尽管记忆中的建筑只剩下一段墙基。8.. ......

在人们愈发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前,很多人都有了写心得体会的习惯,心得体会的力量激发了我们的内在动力,让我们持续向前迈进,以下是职场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去纪念馆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去纪念馆心得体会6篇

去纪念馆心得体会篇1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参观党的三大旧址纪念馆心得体会》是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每年的7月1日,总会有一些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自发到此,以各种方式纪念那段封存的历史,尽管记忆中的建筑只剩下一段墙基。

84年前,就在这墙基上的一幢简陋小楼里,中共三大就在这里秘密召开,这是唯一一次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全国代表大会,“革命统一战线”就出自这里——在会上,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认真分析了当时的中国国情,决定全国420名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并掀开了中国大革命的序幕。

今年9月2日,在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街流动党委组织下,第五、第六支部来到了中共三大旧址纪念馆,封存了80多年的历史的大门正向我们打开,它把我们重新带回那个木棉花怒放的英雄年代。

走在恤孤院路上,没有热闹的商铺,也没有喧闹的公交车,有的只是路旁成荫的绿树和安详的小楼。在三大旧址,透过朴实的露天可****的玻璃罩,保存完好的墙基现在真切地展现在眼前。现在人们对这个重要的历史遗址的所有记忆就只剩下一段墙基了,但就是这段墙基,续上的却是一段完整的历史。

中国******在建国前举行的7次代表大会,除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六大外,一大、五大、七大等会址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修复,思想汇报专题而三大会址却由于1938年该建筑毁于日军飞机轰炸,从而增加了保护和修缮的难度。

据介绍,解放后,经多方调查并在中共三大代表徐梅坤老人的帮助下,最终确认了三大旧址的位置在恤孤院路31号;1981年广东省将该遗址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xx年2月14日,三大会址考古发掘全部结束,在现场他们发现了保存完整的房屋地基,至此有关部门从考古的角度确定了此地为中共三大旧址所在,这个过程一晃就是35年。

虽没有“原址重建”三大会址,但为了更好地展示当时的诸多历史细节,就在遗址旁,一幢地下一层、地面两层的现代化陈列馆拔地而起。中共“三大”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这段历史是“三大”纪念馆首要表现的主题,也是最吸引人眼球的部分。纪念馆共分三层展览,外墙为红色,一进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大型人物浮雕、前言等。负一层场景辟出一间多功能演示厅等,播放历史文献电视专题片:还有一块 “非常大总统”专区,既有孙中山的画像、孙中山会见李大钊的场景画,也有相关的文字介绍、投影等。展览也系统地介绍了我党“一大”至“四大”的情况。进入一楼展厅,最突出的就是代表们开会的场景。代表们的表情栩栩如生。这些硅胶像按照历史真实复原,代表们围着桌子开会,陈独秀正在激昂地讲话,毛泽东手握毛笔,正在做记录。

参观三大旧址纪念馆,过去的历史仿佛一幕幕又再呈现在我面前,让我再一次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三大”纪念馆除了完整地再现历史外,还突出强调了“三大”在我党历史上的重要意义。“三大”旧址在毁于战火70多年后得以复原,解密了一段尘封多年的光辉历史,是广州人对党一份重要的献礼。三大会址的重建也在提醒着我们,广州有不少珍贵的党史旧址、党史资料等“红色资源”,虽然它们中间有的已经成为重要的党史宣传教育基地,但仍有一部分还没得到保护和发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希望有的“红色资源”能得到保护和建设,这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以上是《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参观党的三大旧址纪念馆心得体会》的第一心得范文详细内容,涉及到三大、历史、旧址、重要、中共、纪念馆、我们、没有等范文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去纪念馆心得体会篇2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虽然短暂,但使我充分意识到什么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和军队用鲜血和生命守卫百姓家园,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沂蒙红嫂用乳汁救活了八路军伤员,鲁南人民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军民生死相依、水乳交融。沂蒙精神的形成,是共同信念、共同目标和共同愿景的交融,更是每一名沂蒙儿女团结一致、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结果。

“红色沂蒙”教育,使我充分意识到,“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回顾那段艰难岁月,重温那段历史光辉,我们在思想上收到了震撼,心灵上受到了洗礼,如何更好地践行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新的思考。回到当前,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支部书记,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以沂蒙精神为动力,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履职尽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凝聚团队、合力发展的正能量。

短短的3天学习,通过边参观、边听讲、边领会、边思考,深知今天的幸福中国来之不易,深知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和经验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体会到了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水乳交融的重要性,只有真心为了人民,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沂蒙精神是一座丰碑,我们学习、历练,在不忘初心强军梦,牢记使命兵器情的今天,我们践行“让装备更精良,让企业受尊重,让员工更自豪”的企业使命,不忘初心,薪火相传,共同朝着先行者的坐标奔跑,塑造我们的西光精神。

信仰对于一个人来讲,它是人的精神支柱;对一个群体来讲是,它是群体的粘合剂,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我想正是有了信仰,才有了沂蒙老区的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取胜利的动力;正是有了信仰,才有了老区人民一代又一代的前赴后继;正是有了信仰,才有了老区今天的旧貌换新颜。

去纪念馆心得体会篇3

他们是红色地标——兰州战役纪念馆的普通讲解员,每天用心坚守在这座信仰的高地,与硝烟、战场、战斗英雄在一起。今天,我们聆听该馆吴丹、王鋆两位红色文化传播者,为您讲述兰州战役那段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人民英雄的感人事迹和他们的红色故事。

人民英雄王学礼

兰州战役中,王学礼任团长的三十一团担任主攻兰州锁钥沈家岭的重任。沈家岭位于兰州城西南,是敌人重点防御的三大主阵地中离黄河铁桥最近的一个。

1949年8月25日凌晨,总攻开始了。王学礼指挥部队向敌人发起冲击,连续突破敌人两道防线。在向主峰进攻时,部队遭到敌人顽强抵抗,一营、二营损失严重,王学礼果断命令预备队三营投入战斗,很快攻占第三道防线。这时,敌人用汽车运来大批后备部队,妄图夺回阵地。

经过拉锯似的反复争夺,三十一团牢牢守住了阵地,但伤亡惨重,全团只剩170余人,危难之时,三十团赶来增援。历时14个小时的激战,下午5时许,我军拿下敌人最后一个碉堡,敌兵开始沿沈家岭北坡溃退。城中守敌为策应残敌逃跑,不断向沈家岭开炮。王学礼不顾敌人密集的炮火,左手提着马刀,右手拿着望远镜站在刚攻下的碉堡上指挥战斗。警卫员上前去拉,战友催促他赶快隐蔽,但他说:这个位置好,便于指挥战斗!

不料,一发炮弹在王学礼脚下的碉堡上爆炸,他的右腿被炸断,一块巴掌大的弹片穿透了左侧腰部,鲜血染红了沈家岭的土地,这位英勇善战的年轻团长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光荣牺牲,年仅32岁。

1949年8月26日,红旗遍插金城,兰州解放了。1949年10月,第四军授予王学礼人民英雄荣誉称号,并制作了一面锦旗留存给王学礼的亲属。1959年10月1日,省政府在兰州烈士陵园为王学礼建立了雄伟庄严的烈士亭,永远纪念他在兰州战役中的不朽功勋。

一封字短情长的红色家信

在如今手机信息横飞的时代,家书有着独特的历史印记。

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封情深义重的家书是对远方亲人唯一的情感寄托。无数英雄志士,将拳拳报国之志或涓涓儿女之情浓缩在小小纸张之上,转身慷慨前行。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1949年8月26日,一面鲜艳的红旗插上白塔山,金城兰州宣告解放!在这之前一天,团长王学礼壮烈牺牲,成为兰州战役中牺牲的我军最高级别指挥官。

那一天,他的小女儿刚刚出生10天。直到小女儿满月时,王学礼的家信才辗转千里由组织交给远在陕西泾阳县军医院的妻子苏维仁。这是王学礼奔赴兰州战场时写的一封家信:我们南征北战十几年了,就是为了解放全中国,这一天就要盼来了。我们现在训练很忙,要集中一切力量消灭敌军,解放大西北。我不能来看你,望你注意身体,带好孩子,让我们在胜利的时候再相会。那时,我们的第三个孩子一定出世了,他们将是新中国第一代最幸福的人。让我们举起双手迎接祖国的新生吧!祝你和孩子们健康快乐!

短短的一百多字,浸透了他对亲人的无尽思念和对革命胜利即将到来的喜悦。

苏维仁捧着磨损的书信,看着熟悉的笔迹,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止不住的泪水滴落在信纸上……

攻兰州前,为了不让王学礼分心,她没有去部队看望丈夫。兰州解放后,她日夜盼望着王学礼的消息,多么希望他能早点回来看望刚刚出生的小女儿。但她万万没有想到,丈夫在兰州解放的时刻永远地离开她和孩子,这封红色家信成了王学礼生前留给她最后的文字,成了妻子后半生最好的陪伴。

甘肃小萝卜头

艺术展区《童年囚歌》,展出了惨遭国民党杀害的中共甘肃工委副书记罗云鹏的女儿罗力立和他的妻子樊桂英原型人物雕塑,《大豆谣》是音乐家王洛宾在大砂沟秘密监狱为小狱友罗力立谱写的歌谣。

罗力立的母亲是为党做地下工作的,1939年,由于父母被叛徒出卖,年仅8个月大的小力立与父母一同被捕入狱。在狱中,小力立没有口粮,极度营养不良,头大身子却很小,因此被称为小萝卜头。

1941年,小力立和父母被转押到非常偏僻的兰州大砂沟秘密监狱。在那里,她结识了代号为w的大胡子叔叔王洛宾。

有一天放风的时候,小力立在操场上捡到一粒大豆。她不知道能不能吃,但实在是太饿了,忍不住咬了一小口,惊讶地发现原来世上有这么好吃的东西,于是兴奋地拉着妈妈的手找到了大胡子叔叔并问他: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吗?王洛宾当时并不明白,一个孩子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他回答说:是不是馒头啊?小力立说:不对!随后,他又说了好多好吃的,都是小力立从未见过更没有吃过的,小力立非常茫然,她献宝一样小心翼翼把那颗大豆从口袋里掏出来说:你看,这才是世上最好吃的东西!

王洛宾一看,一双干瘦的小手捧着一粒脏兮兮的小蚕豆。这一幕让他心酸。回到牢房后,他用废旧的牙膏皮卷成笔,在纸烟盒上写下了这首《蚕豆谣》。晚年时他又将这首歌写成了童谣,不仅影射了当时狱中恶劣的环境,更饱含着对小力立出狱后能够坚强、幸福生活的美好期望。

1946年2月,罗云鹏被杀害后,敌人找不到罗力立的母亲是共产党员的确凿证据,便将他们释放。母女二人辗转回到老家山西运城,长大后的罗力立成了一名人民教师。

2021年3月28日,83岁的罗力立专程到兰州烈士陵园为父亲扫墓,她在回忆童年的六年铁窗生涯时说,在那样饥饿、寒冷、污浊的环境中,我这个幼弱的生命竟然没有夭折,为什么?我认为是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是那些善良的长辈从自己极少的饭食中匀出饭来把我喂养大。小时候的苦难现在都成了弥足珍贵的记忆。它让我懂得了,最崇高的理想是共产主义,最高尚的人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最宝贵的品质就是为崇高的理想而坚贞不屈。我感谢命运对我的眷顾,我感谢党和人民对我的养育之恩。我父亲牺牲之前让母亲把我的名字改了,我原来的名字是罗俐丽,后来改成罗力立,意思是有力量地站起来。这个名字,是我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去纪念馆心得体会篇4

一向以来都想找机会去参观铁人纪念馆,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一向没有完成这个心愿,就在这时候我的公司步长药业给了我这次机会,公司举行团体参观活动,这天午时我们来到了我盼望以久的王进喜铁人纪念馆!我们进入馆内以后映入眼帘的是王进喜同志和其他同志大步向前迈进的雕像,两侧一边写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另一面写着: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进入展区有讲解员带领我们为我们详细的讲解王进喜的铁人事迹!在讲解员认真深情的讲述时大家也仿佛都沉入了哪个时代之中,看着那一幅幅生动的相片和宝贵的影响资料深刻的感受到了当时艰苦工作环境,可是不管怎样样的环境下铁人都没有退缩而是坚毅的监守在自我的岗位上,看见相片上他们打出第一眼油井那脸上流露灿烂的笑容那开心的样貌时我的嘴角也流露出一丝笑意,虽然已经不是一个时代可是仿佛我就在他们身边,随着讲解员来到了铁人生活和居住的房间,看见那简陋和窘迫的样貌,心理感觉有些酸楚!随后又来到了一个珍贵的影响资料面前就是有名的铁人跳进冰冷的泥浆池中用身体来搅拌在铁人的带领下大家纷纷跳进了池中,看到那里心理不有自主的出现一种激动的心境,为了国家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故自身安慰不求一丝回报的.人能够

这样履行自我的职责这种精神远远的超越了我们这几代人,真是值得反思,浏览这些事迹感觉时间总是过的好快,这时已经来到了王进喜生病的展区,看着他那张相片已经是满脸的病态十分憔悴的样貌还依然奋战在自我的岗位上监守职责,一向到自我不能在站立起来,还念念不忘时时牵挂着油田的开发与进展,听到讲解员说道他去世的年纪还不到50岁,心中为他惋惜之时又一次产生酸楚与敬仰!之后又看到了全国宣扬铁人精神,也看到了大庆油田也不断的发展壮大!,期望看到今日的大庆他在天上也会笑的。

经过这次的参观让我更加体会到了一个人的职责感,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代时代相传承的,在以后的工作之中也要学习铁人的精神,不怕吃苦不怕艰难,在工作之中遇到在大的困难也要想尽办法努力完成坚决不退缩,要印证铁人的那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学习的他的自我学习自我钻研的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之中不断的完善丰富自我的专业知识,为工作供给必要条件,不断的钻研观察我的目标客户的喜好与需求,来制定下一步的工作方向,要时时刻刻维护公司与客户的共同利益,也要学习铁人不断的自我挑战,制定有效的计划努力完成!公司已经分配给我指定的工作地点,必须不辜负公司对我的期望,也不辜负自我!时刻想着铁人的工作态度与热情!

去纪念馆心得体会篇5

这几天注定不能平静的度过,参观完抗日战争纪念馆,我内心深深被震撼,于是有感而发。 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坐落于七七事变的爆发地——北京西南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庄严,肃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历程。 在参观中,我们首先感受了在那个危难时刻,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的那种“团结”的精神。整个中华民族聚合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

随着缓缓移动的参观人流,杨靖宇,佟麟阁,左权,张自忠?一个个熟悉而崇高的名字印入大家的眼帘。国难当头,英雄辈出。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牺牲时,年仅37岁;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狼牙山五壮士毅然砸枪跳崖;被敌围困河边,誓死不屈的8位女战士挽臂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无数抗日先烈的爱国奉献精神凝聚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可以说,没有数不清的仁人志士为国奉献的崇高精神,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不可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绝不会是在1945 年。

今天,当我们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时,我们应当谨记团结奉献的抗日精神。把满腔爱国之情化为工作的强大动力,在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努力而扎实的做好本职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历史虽已过去,我们不仅看看就完了,而是要记住这一段历史,勿忘国耻,将理性的爱国主义发扬光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努力奋斗。

去纪念馆心得体会篇6

作为一名新参加工作的···,在初任培训即将结束的时候与同学们一起参观了四战役纪念馆。四平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地方,直到参加这次培训后才知道有四平战役纪念馆这个地方,并且在这次培训结束之际有机会到纪念馆学习四平战役精神。

首先,同学们带着庄重的心情,井然有序的步入了纪念馆内。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红墙,上面刻着毛泽东在1946年4月7日亲笔起草的给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的电文:林彪同志:

(一)四平守军甚为英勇,望传令奖励;

(二)请考虑增加一部份守军(例如一至二个团)化四平街为马德里。毛泽东主席的电令清晰明了。因此,四平也被称为东方的马德里。

我们跟随着一位穿军装的女讲解员的引导和解说,来到战史厅,这是纪念馆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四战四平共展出文物500余件。四战四平,国共双方总计投入兵力达94万余人次,总计作战时间达63天。我军以伤亡4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6万8千多人,最后终于得到了四平这个战略要地。四平从此真正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随后,我们进入文物收藏地区,我们竟然看见了士兵穿过的草鞋,用于刮胡子的小刀以及林彪布署作战方略的石膏像,一幅幅硝烟弥漫的图画,一件件烈士的遗物,把我们又带回了那个战争年代,不朽的革命精神已成为一座永远的丰碑。

跟随讲解员来到出口处,参观了四战四平半景画厅,对我产生极强的震撼效果,仿佛置身其中。四战四平半景画气势恢宏,刻画生动。其运用了特有的造型手段和声、光、电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使东北人民解放军四战四平的历史瞬间凝固在长44米,高14米的画面上。在布置的灯光、音响以及逼真的地面塑形、仿真道具的烘托下,半景画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仿佛置身于逼真的战争氛围中,揭示出四战四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本质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这段历史的时代氛围和特定意境。它以强烈、逼真的感染力、震撼力与视觉冲击力消解观众与历史之间的时空距离感,将其带入历史情境中。这幅热血与烈火交织的革命战争画卷,表达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仿佛从这里走进历史的天空,重新回眸四平之战那壮阔惨烈、血火交织的战斗场景。

最后,我们一同在老一辈革命家彭真同志亲笔书写的四平战役纪念馆的题字前合影。通过参观,我和同学们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和深刻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对革命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极大的激发了同志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并且我和同学们同样深受鼓舞,我们决心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公务员,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热爱生活。

本文永久网址